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



2013年3月9日 UC Village的白花道


2013年3月24日 UC Village的白花道

         散步時,看到路邊一棵棵光禿禿的樹,彷彿是沒有生命的枯枝,單從它們乾枯的外觀研判,很難察知有一股強大的生命力正在內部醞釀,更難想像它們會有枝葉繁茂的一天。路過時,CC說:「等它們準備好時,就會發芽了。」.........



          當寒冬逐步遠去,春暖花開的季節到臨,樹上的嫩芽果真如期的報到了,而且是強勁的一股腦衝出來。可以預期不久的將來,它們就會穿上一身的新綠,供人遮陰乘涼了。








        對於路邊的行道樹,我們可以不疾不徐的任由它們依照時序,順應自然的生長,不加以催促,也不揠苗助長。但對於我們的子女或學生,我們有這樣的耐性,願意給予他們合理的等待時間嗎?

        去年八月大女兒JJ 突然決定要辭去紐約的一份好工作,返台尋找他人生的目標。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決定,我們難免覺得錯愕與可惜,但我相信她這樣做一定有她的道理。赴美七年,台灣還是她最熟悉、最有歸屬感的地方,而日本是她最想去圓夢的地方。她想趁年輕、最容易拔營的時候,四處闖闖,為自己找尋『對的地方』。對於她的決定與行動,我尊重與支持。我總認為人生不差一、兩年停、看、聽,好好整頓再出發。


圖片出處: http://www.luobokaihui.com/uploads/allimg/100522/1624351W7-0.jpg

        話雖如此,但看著她遲遲沒有行動,為人父母者,相隔這麼遙遠,午夜夢迴難免有些擔憂。在這個過程中突然發現要能夠不說不做些什麼還真要有些能耐。每次忍不住想插手,就會想到一件往事: 女兒讀幼稚園時,我們曾短暫的住過桃園鄉間。當時我們在後院養了一隻兔子。一日返家,赫然發現兔子不知何故已死在籠中。鄰居告訴我:「如果當時兔子沒有被關在籠中,牠會在田野間自行尋找草藥,醫治自己,可能就不會死了。」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發,這次面對女兒的遷徙與轉換跑道,我便以此提醒自己,女兒已經長大了,她知道自己需要什麼,讓她自行找草藥,為自己的生命找出口。當她奔跑自己生命的賽程時,我們只能扮演稱職的啦啦隊員,給她遞遞毛巾、茶水,我們是無法替她跑的。

        我也提醒自己,很多行動是需要醞釀期的,家有幼兒的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盡快學會走路,甚至跑得快、跳得高、口齒清晰流利,但小孩子必須要發展到位才可能學會走路和講話,少了該有的發展期,再怎麼教都無法啟動那些機制。過程中父母只能耐心等待,一旦時機成熟了,教起來就事半功倍了。


        因此,表象的沒有動靜,往往不是真的死寂,有時反倒是很重要的涵養期,就因為有了足夠的醞釀,才能蓄積充足的爆發力。當春雷一響,積儲了一整個冬天、經歷了寒冬淬煉、狀似枯木的樹,開出的花朵往往最為燦爛奪目。





櫻花


            這也讓我想到李安那蟄伏的六年家庭煮夫歲月,讓他有機會在劇本方面下功夫,也為日後的導演生涯墊下紮實的基石。

          而JJ 在沉潛七個月後,果真依照自己的計畫,在她花光郵局的積蓄前,開始投履歷,也順利的得到一些迴響。而這七個月期間,她曾到大陸旅遊一個多月,也難得有閒情逸致可以靜下來看些好書、影片、網路資訊……,還繼續加強了日文能力 。對於藝術工作者而言,廣泛涉獵是很重要的,畢竟各種藝術都有相通的元素,能有更多元的接觸較能將地基打得更廣更穩。利用這難得的七個多月,她不僅調養了生息、享受悠閒出文化的樂趣、還逐漸理清頭緒,進而邁出了下一步。回頭看看,這個短暫的休止符,為她的生命樂章增添色彩與生命力。在這過程中,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在一旁窮緊張、頻催促,結果與感覺一定大不同!

        我相信這次JJ在大遷徙的整個轉換過程中,內心必定經歷很多變化與煎熬,從原本對台灣相關產業的懵懂,以及對於自我能力的忐忑,到逐漸轉為清朗的過程,絕對需要醞釀與等待。至於時間要多久,只有她自己知道,一直以來我總相信當她準備好了,就會發芽了。


2013年3月9日 UC Village的白花道


2013年3月24日 UC Village的白花道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